了解食源性疾病,严防“病从口入”

2019/10/17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1.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图片2

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其中生物性危害的表现:

1)食源性细菌病原体最常见,在夏秋季节多发,引起中毒的食品常常是动物性食品。包括沙门氏菌病(伤寒、副伤寒、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症);志贺菌感染(痢疾);霍乱。

2)食源性病毒主要表现是甲型肝炎。

3)食源性寄生虫:旋毛虫病、绦虫病;食用感染的动物性食品引起的。

4)天然毒素类:海洋毒素(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鱼类毒素包括海豚毒、西加毒素)和天然毒素(豆类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

 

二、食源性疾病中最受关注的当属细菌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及中毒,并通过消化道传播。在学校、家庭等聚集性发病不少见。夏季气温高,易于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进食剩饭剩菜或加工不彻底的食物时常因吞入了大量的细菌或毒素而发病。

2.主要食品: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和蛋。其次:植物性食品如剩饭,糯米凉糕,面类发酵食品等。

3.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d~7d

食源性疾病图片8

 三、预防食源性疾病十大建议: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C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图片6

关闭